牙髓病中,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急性牙髓炎时,症状以剧烈的疼痛为特点,需要应急处理以解除患者难以忍受的痛苦。
1 临床特点
急性牙髓炎(包括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疼痛剧烈,并具有下列特征:
1.1自发痛、阵发痛 未受到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的自发性尖锐疼痛,疼痛可分为持续期和缓解期,阵发性发作或阵发性加重。牙髓出现化脓时,可有搏动性跳痛。
1.3 温度刺激加剧疼痛冷、热刺激可激发或加剧患牙的疼痛。若牙髓有化脓或部分坏死,表现为热痛冷缓解。
1.4 疼痛不能定位 疼痛发作时,大多不能明确指出患牙,呈放散性或牵涉性,常常是沿三叉神经第二支或第三支分布区域放射至患牙同侧的对颌牙或头面部。但不会放射到患牙的对侧区域。临床检查可发现,靠近髓腔的深龋或其他牙体硬组织疾患,也可见牙冠有充填体,或可查到患牙有深牙周袋[1]。探诊常可引起剧烈疼痛,可探及微小穿髓孔,见有少许脓血自穿髓孔流出。温度测验时,患牙的反应极其敏感,表现为激发痛。刺激去除后,疼痛要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表现为热测激发痛,冷测缓解。牙髓电活力测验时,早期炎症阶段,反应为敏感;处于晚期炎症,表现为迟钝。炎症早期阶段,叩诊无明显不适;晚期炎症时,牙髓炎症波及根周膜,可出现垂直方向轻度叩痛。
2 处理方法
应急处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根据病情选用。
2.1 开髓引流 主要目的引流减压达到止痛。患牙髓病的剧烈疼痛,与髓腔内压增高而又无处缓冲有关,此时开髓引流,即可使疼痛缓解或消除,尤其是已化脓时,有“手到病除”之功。开髓时,最好在局麻下进行,用锋利的小球钻在洞底接近牙髓处钻磨穿髓,炎症渗出物即可溢出,髓腔内压立刻减低;如无牙钻,亦可用锋利的挖匙或尖锐的探针来代替。
2.2 药物止痛 可选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式有多种,如:鼻闻有散剂或水剂,处方较多,白芷,冰片或透骨草等,置少许于鼻孔中,有的可立即止痛。含嗽一些中草药制剂,如用五倍子液或杨柳树根液,频嗽有效[2]。
龋洞安抚处方较多,最普通的为丁香油或丁香油酚、牙痛水等。以棉球蘸药液置放龋洞内;或用花椒、细辛等研碎置放龋洞内,均有暂时止痛效果。在剧烈疼痛的急性牙髓炎时,口服镇痛剂很难奏效,只有开髓引流才能有效地止痛。如不能马上开髓引流,口服镇痛剂有一定的镇痛效果,如去痛片。但不宜持续或过量应用。开髓引流的同时,可口服消炎止痛药,病情急重者,可注射或输入抗生素。
2.3局部麻醉 最常用局部阻滞麻醉、浸润麻醉,有时也可采用髓腔内注射麻醉剂或牙周膜腔内注射麻醉剂。麻醉剂为2%普鲁卡因液,一次注射量为2~4ml(不能超过 50ml)。2%利多卡因也是常用的麻醉剂,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牙病患者,1次注射量为2~4ml(不能超过20ml)。用于牙髓病治疗的浸润、阻滞方法与拔牙相同,但是只需要麻醉牙髓,不必麻醉牙周组织,舌侧或腭侧粘膜。牙髓腔内、牙周膜间隙内麻醉法,即用细针吸麻醉剂直接由穿髓孔内刺入牙髓内注射或直接将麻醉剂注入牙周膜间隙,这两种方法,用药量少,麻醉效果好,但由于进针时较为疼痛,注入药物时压力大,较少使用。
2.4 针刺、指压止痛
2.4.1 体针 以合谷为主穴,并根据患牙部位加配其他穴位。上颌前牙:四白、迎香或人中。上颌后牙:下关、颧髎或颊车;下颌前牙:承浆、大迎或颊车;下颌后牙:下关、颊车或地仓;采用的手法,多为较强的刺激,并可在牙痛停止后再出针。
2.4.2 耳针 采用穴位为:喉牙、拔牙麻醉点、交感、神门等,也可同时用体针。
2.4.3 指压按摩穴位 先指压双侧合谷,然后根据患牙部位再加配其他穴位。上颌后牙:下关、颧髎、太阳;上颌前牙:下关、颧髎、太阳、迎香或阿是穴;下颌牙:颊车、喜通。
2.5 “魔针”治疗
“魔针”即速效自动止痛治疗器,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针灸、耳穴原理、应用微电子技术而制成,包括主机、治疗头和电子耳模三部分。耳穴是耳廓表现与人体脏腑通络、组织器官相互沟通的部位,当人体某处患病时,耳穴会产生阳性反应,电阻降低,速效自动止痛器根据这种耳穴的电特性反应,采用电子耳模技术,主机所产生的幅频变化信号通过电子耳模释放到耳穴上,达到快速止痛,治疗疾病的目的[3]。首先将两个治疗头分别插入左、右电子耳模的孔里;将左右电子耳模分别戴入左右耳窝内,耳模与耳窝紧密配合,然后将插入主机和输出插孔,顺时针缓慢地旋转调节旋钮、电源拨通、电源指标灯亮,然后治疗指示灯亮,其亮度由暗变亮,相应表示信号由弱变强,直至患者能承受耳内电冲动为止。临床使用表明:急、慢性牙髓病引起的牙痛,总有效率达92%,在短时间内牙痛停止或缓解。